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

船長看電影:我的西門小故事(有雷心得)

個人評價:★★★★★★☆☆☆☆

會看這部電影其實純粹是個意外。因為看到海報上寫著法籍紀錄片導演自導自演的台灣劇情片,旁邊還用括號寫了個《台灣魂》這非常吸引人(至少是很吸引我啦)的簡介,帶著半好奇半支持的心態,看了這部電影。



(以下圖片皆截取自網路預告片)

這部電影主要是用了兩個主要元素,一個是「老外眼中的台灣」另一個則是「台灣創作者眼中的台灣」兩種主題結合而成。使得這部電影很台灣,也很不台灣(這有點拗口,且聽我娓娓道來)。

正如片名所說,這部電影幾乎所有的場景都是在西門町裡頭,對我們,尤其是台北人來說完完全全就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一一出現在眼前。而這故事的主線就是從早到晚的一天,主角在西門町(當然也有去別的地方啦)所發生的故事。



而這部分,就是「老外眼中的台灣」。在導演尚若白的拍攝下,整個西門町變得很特別,包括五花八門又超級沒有品味可言的店家招牌,或是十字路口邊舉著廣告牌的工作人員,看在一個老外的眼裡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。

就像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的紐約或巴黎一樣,透過電影的畫面可以讓不同國度的人更能認識台灣的文化,所以雖然這些場景由我們看來普通到不行,但拿到國外播放時,就會變成一種特別的宣傳效果也說不定。

除了場景之外,另一個足以代表西門特色的文化就是夜生活。這塊聚集了十幾歲年輕人到幾十歲中老年人的娛樂場所,越是夜晚就越熱鬧,以至於主角雖然深晚流落在外,還是可以跟著陌生人一起去唱歌。(當然跟陌生人夜唱有風險,出遊前請詳閱說明...啊不對這沒有說明)


▲ 對我們來說很普通的夜唱文化,透過鏡頭表現就帶有一種魔幻色彩 

▼ 與肚皮舞舞者的邂逅,則是既真實又奇妙的一段故事


另一個主題元素則是「台灣創作者眼中的台灣」這不只是主角這個想在台灣拍攝劇情片的導演的心聲,也可以說是所有台灣創作者的心聲,他們擁有熱情和創作的才華,卻總是因為環境因素而受到制肘。

第一個當然就是資金的問題,故事裡主角和友人們都遭遇到補助金遲遲沒有發下來的問題。由於台灣的創作者往往得不到龐大的企業支持贊助,拍攝影片的資金總是只能靠政府補助金做為後援,但補助金礙於政策和過多的流程,創作者不等個一年半載是領不到的。



而既然等不到補助金,創作者們只好自行接案賺賺家用,就像故事裡主角與友人對話說到的「大家都想要接些小案子。」但這也遭遇到另一個問題,那就是工作不穩定,而且業主時常無端取消案子,使得這一生活的補給也中斷了。



這是一部半自傳的電影,也許有一部分是虛構,但也很大一部份點出了現今的台灣社會問題。隨著劇情的發展,可以多少看出主角自己遠在國外的家族生活穩定,相較之下他抱持著一個拍攝電影的夢想,而在台灣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。

這是一種對創作的熱情,也是一種對生活無奈的壓力抒發。


在台灣,從事文藝創作是相當不吃香的工作,企業主們很難對看不見具體的事物進行投資,所以創作者們提案都得不到相對的回應;想要尋求政府補助,一來補助金並不如理想那樣充裕,二來又不能以太過敏感的議題做為內容,這一條創作路,走來著實嚴苛。

而這部電影的完成與發行,也同樣反映了這艱難的現實。電影的內容講述創作者在台灣遇到的困境,電影上映的廳數也寥寥可數,船長我去看的這一場次只有我一個觀眾,彷彿是坐在包廂裡一般,售票員的反應則像是不清楚她們有放映這部電影一樣。



《總結》

這部電影絕對不適合喜歡看好萊塢大場面動作片的觀眾,也不適合想看偶像明星表演的觀眾(偏偏這兩種是目前的電影受眾最大族群)它的內容比較像是劇展裡會出現的人生寫實片段,相當生活化,也相當在地化。

並沒有花俏的特效,取景也是普普通通的台北街頭,內容也是我們所熟知的小故事。但至少它成功上映,算是對台灣創作者的一個肯定,儘管上映廳數極少,而且預計再過一個星期就會下片了,它的完成也是一項里程碑,證明了在台灣嚴苛的環境下,小成本製作的小品電影還是有機會讓世人見到的。

如果你想要支持真正的台灣創作者,那就很適合帶著朋友去觀賞這部電影。當然最好是可以帶著有力有資金的企業主們一起去看,讓他們了解台灣還是有很多值得投資的文藝創作者們。

以上,船長看電影,我們下次見~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