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底下有破梗加地雷很大,請看過的朋友或是只想知道劇情的朋友三思後再進來看。)
(決定了再看啊不然可能會後悔)
ok,這兩部都是恐怖驚悚片,上映的時間差不多,而且我們也知道兇手的背景是一樣的。如果上網看一下影評,會發現孤兒怨的評價都算高,而殺人犯則被評為爛劇情。
孤兒怨把這個所謂「不老症」的要素發揮得淋漓盡致,讓觀眾們一開始吊足了胃口,看著「不是小女孩的小女孩」披著天使的外衣來進行惡魔的行為,最後抽絲剝繭,從精神病院醫師的口中得知了真相,所有人才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「這麼一來就說得通了。」也因此這部電影,就船長來說,給了很高的評價,畢竟好萊塢的驚悚片真正有把劇情納入重點的片子並不多,鋪陳一大段謎題最後還說得過去的那就更少了。就恐怖片而言,這部電影沒有幽靈沒有瘋狂殺人魔,有的是一個精神上異常卻沒被人發現的惡魔。
反觀殺人犯一開始就讓觀眾們猜劇情,大家都知道主角是被冤枉的,但是誰才是兇手?
「你就是他他就是你」的搭檔?
「你說好不讓兒子再發生這種事的」的老婆?
「爸爸你吃塊蛋糕吧!」的養子?
「我說了不再回美國了」的妹妹?
「我真的看到他了」的陌生人?
無庸置疑的,這部電影的視覺效果、運鏡、還有演員的演技都好得沒話說,除了船長覺得張鈞甯在這部片裡有點像在背台詞好像怪怪的之外,剩下的大多沒什麼問題。而關於兇手的那部分,船長因為先看了孤兒怨,心中有種「不會又是這種梗吧?」的感覺,結果事實証明了的確是這樣,前面鋪陳的一大段,只是純粹讓郭富城發揮演技,讓他從一個「有點精神狀況不佳的警察」變成一個「徹底瘋狂的殺手。」
其實在真相大白的時候,船長也是有些小小的錯愕,本來還希望那是有點像「謎屍」一樣自我安慰尋求解答的催眠式謊言(其實那不是真的,只是主角的幻覺發作,想給自己一個答案然後把自己養子殺掉之類的),結果沒想到還真的就是那回事啊!劇情就這麼繼續下去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。這算是劇情中一個很大的敗筆,應該要有一些缺乏的線索來讓我們認同真相,但是突然之間我們知道了兇手就是他兒子(而且某方面來說算是他哥哥)就好像包了七層包裝紙的禮物結果在第四層的時候就看到了「熊寶貝筆記本」的發票從裡面掉出來一樣。失去了那種抽絲剝繭看到蠶的快感,這就會讓觀眾們大失所望了。
不過就結局方面來說,其實船長還蠻喜歡殺人犯的結局勝孤兒怨多一點。
孤兒怨一發現真相之後,就是老爸被殺死,然後老媽與女兒展開最後大決戰,最後正義的一方得勝,我不是妳fucking媽媽的一腳讓惡魔沉在水底,雖然不是大團圓,但至少還是好結局(聽說DVD有其他結局就是了)
殺人犯卻不是那麼一回事了,雖然真相大白,但是主角的冤屈仍然沒解開,他依然是個沒人相信的精神病患,惡魔依然披著小男孩的外衣在他家裡大搖大擺地跟媽媽抱抱,甚至還鋪陳了下一個計劃讓主角名符其實的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(本來船長還想看看張鈞甯的死人頭會是什麼樣子,不過幸好導演沒那麼做)甚至惡魔最後還是得到了小小的勝利。
這也可以歸結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,西方人偏重單純一點的二元化,正邪交戰反正總有一邊要倒下,孤兒怨是快樂結局而奪魂鋸是兇手大勝;但是東方人比較偏重於情緒上的衝擊,即使知道兇手就在眼前卻又無能為力的沮喪感,最後充滿了悔恨與罪惡,誰也不是完全純潔的一方,甚至還會有些小小的同情反派(只是不會支持他們就是了)
所以簡單來說,殺人犯只要看演技就好,看郭富城如何走火入魔地表現,而其實船長私心覺得孤兒院的小女孩比殺人犯的小男孩來得有感覺,天真又殘忍的模樣艾斯特比仔仔更具有層次感,相較之下仔仔比較像在念台詞了。(不過讓這麼小的孩子來演這種角色,其實真的對他們也很殘忍。)
2010/02/04 我真的覺得殺人犯有比想像中好看就是了,就視覺效果上來講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