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

妳幹嘛在馬路中間蓋平交道?─【全面啟動】


pic from  hauson.com




雖然傲嬌系的阿東嘴巴上不說,但我知道他對於這部電影的導演是「敬佩不已」。然而克里斯多佛諾蘭這個新秀的名字卻不像其他導演一樣響亮,大家只能知道他是「黑暗騎士」的導演卻不願意記得他的名字,彷彿所有人都只是為了李奧納多去看這部電影的一樣。


Any way,昨天晚上我們「假研究電影之名行電影娛樂之實」的電影小組去看了全面啟動這部幾乎一面倒叫好的科幻電影,在IMDB上面獲得了投票9.4的高分,就連教父都沒有這麼高分。


(以下應該會有雷)


因為分析電影結構還有劇情說明的高手部落客很多,看完電影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們可以google一下,我個人是蠻喜歡這位的全面解析,簡直就可以出電影設定書了。所以我只好從我(自認為)比較拿手的方面來解析:


科幻片要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,有幾個簡單的條件:
1.內容要淺顯,要把複雜的科學簡單化,不能讓觀眾一頭霧水,
例如:侏羅紀公園→恐龍復活→恐龍追殺人類、關鍵報告→人類預知犯罪→未來卻能改變。
太深讓人看不懂的就像是駭客任務→人與電腦兩個世界加上人與程式兩個種族→兩個種族交錯大戰。
當然這不是一定的規則,看得懂的還是大有人在。
不過這部電影屬於「即使不大懂,我還是能了解他們在幹嘛」因此能讓觀眾們享有看電影的樂趣。

不必動腦的科幻片,絕對是最受大眾喜愛的。

2.要有動作場面,一部科幻片如果只是探討人性與科學倫理這一類的東西,
肯定會大打折扣,並不是說不好,只是觀眾們比較容易睡著,雖然這麼說很不禮貌,但是沒有動作場面的科幻片只適合在研究室裡播放,讓大家一面討論一面挑錯誤。這部電影當然也是有著精彩萬分的槍戰與爆破,加上有著如「不可能的任務」裡各司其職的小組成員,增加了更多的可看性。電影裡身為龍頭的李奧納多當然不可能親上戰場,所以就交給了「千面」的Tom Hardy以及「高手」Joseph Gordon-Levitt兩人來負責,值得一提的是Joseph Gordon-Levitt的身手真的不錯,就算是找替身也相當漂亮。

3.一定要有個深層的人性面,科學是冰冷的但人心卻是溫暖的,這一類的故事裡人類可以扮演使用科學技術的第三者,也可以扮演藉由玩弄科學而產生災難的兇手,在這部電影裡,主角就是一個將「贖罪」的潛意識變成「自殘」危機的兇手,因為他曾經為了實驗而害死自己的妻子,進而在他的潛意識裡一直出現想要他同歸於盡的妻子幻影,這是他自身心理的投射,想要為自己找尋一個合理的藉口來逃避所犯的錯誤。

正因為這一點,使得電影又增加了可看性,因為觀眾們總會想知道他到底是做過什麼,搞得他老婆的幻影一直出來妨礙任務,簡直就跟史密斯探員要尼歐非死不可一樣。

4.大場面,雖然這句話很不好聽,但是觀眾們進電影院就是要看大場面,哪怕只是書本水果在街頭飛來飛去,他們也會覺得花這個錢是值得的。而這部電影的確沒有令人失望,從一開始的大洪水到後來的世界崩壞,都用盡了全力去滿足觀眾胃口。然後我在觀看電影的同時胡亂估算了一下,大約只要新台幣一億六千七佰萬就能搞出整部電影的特效場面了,至於演員酬勞什麼的那就要再另計了。


總結上面這些要素,是我想「inception」所以獲得這麼多人青睞的原因,深入人們潛意識的同時,也深入觀眾的心和口袋。


最後就是要跟諾蘭導過的「The Prestige」(頂尖對決,俗稱金鋼狼大戰蝙蝠俠)做個比較,我胡亂畫了一個圖如下:
左邊的是「全面啟動─夢境」,右邊則是「頂尖對決─回憶」(不是兩條發情的蛇)

由於前者是「記憶的跳躍」,與這部電影「夢境結構」的設定不太一樣,所以對於理解的程度也大不相同,全面啟動比較容易讓人理解是因為他是一層層包裝著,看得懂外包裝就能知道內容物是什麼,頂尖對決則屬於追查線索式的演出,所以你必須要記得前面在演什麼接著我們才能繼續下去,而且要記得我們還在這條時間流上。說起來夢境的解釋比回憶簡單多了,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做夢,卻不見得一直在使用記憶力。


總而言之呢,這部「全面啟動」(很難得中譯這麼一個不顯眼的名字)是部值得一看的電影,不論你是科幻愛好者還是動作片粉絲,你都可以在這部「駭客任務+X檔案某一集+伊藤潤二的長夢+不可能的任務」大融合的電影裡找到你喜愛的東西,而且演員如李奧納多(這幾部都在演這種內心戲角色)及渡邊謙(難得他從頭演到尾還自己要加戲份)還有席里安墨菲(真看不慣他演這種正經八百的角色)與JUNO(笑)以及先前提過的角色們在電影裡的飆演技,相信是不會讓人失望的。只是好萊塢現在不砸錢就拍不出好電影這一點實在很令我介懷。



2010/07/19 然後其實我真覺得結局陀螺要停的,別再搞懸疑了啊會窒息的

沒有留言: